|
这个文章的内容显然是毫无价值的。
但是它运用的技巧非常有趣。
从市场角度讲,有时我们需要特地去迎合大众的喜好。
在互联网上,有一类特别火的文章,它的「套路」是这样的:
标题的格式:「 A 的 B 是没有 C 的 」
A 往往是一些 正面 却 缺乏客观标准 的词汇,比如:优秀 / 成功 / 聪明 ……
B 是一个很大的群体,大到几乎没什么共性,比如:女孩 / 男人 / 年轻人 / 90后 ……
C 是一个很常见的词汇,大部分人都会做,主流社会也比较认可,比如:性生活 / 买房 / 按部就班地工作 / 努力存钱 ……
文章的内容:先驳斥「普通人」,再拿「特例」说事,最后灌鸡汤
文章结构很简单,分为 「起」「承」「转」「合」四个部分。
起:
作者有一个朋友 / 同事 / 同学 / 通过 XX 途径认识的人,遇到了困惑,想向作者请教。作者问他:你在做 C 吗? 求助者给出肯定的答案。作者说,你大错特错了,做 C 是不对的。
承 :
那么,为什么做 C 是不对的呢?作者开始列举 C 的似是而非的所谓「坏处」。里面必然会有类似「如果做了 C,你就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/ 你就会平庸 / 你就会失去创造力 / 你就会丧失改变自己的机会 ……」 这样的字眼,反正都是一些大词。
转:
那么,怎样才能变得与众不同呢?作者开始卖故事了:我身边有几个很牛的人,他们是怎么做的。故事的真假不重要,关键是要突出他们的「优秀」。末了,那些人说:其实你们不知道,我们为了变得「优秀」,牺牲了很多,比如,牺牲了 C。
合:
例子举完了,文章也饱满了。于是作者就开始说教,说要像优秀的人学习啦,不要去做 C 啦,要独立,保持期待,成功正在向你招手……
就这样,一篇荡气回肠的爆款「爽」文诞生了。
好了,我们来想想,这类文章为什么会火?
首先,标题包含了几个关键词
第一个关键词是 A,是美好的东西是大家向往的;
第二个关键词是 B,确保受众面足够大;
第三个关键词是 「没有」/「不会」之类的否定词,因为大多数人对否定句比肯定句敏感;
第四个关键词是 C,C 一定是热词,大家都会接触到。
好了,这个标题准确地清洗了足够多的受众。这类受众有什么特点呢?
他们属于 B,但实力有限,向往却达不到 A,心态很不平衡。至于 C,他们可能有,也可能没有。
其次,文章的论述在逻辑上似乎无懈可击
因为有例子支撑啊。例子栩栩如生,至于是不是典型,甚至是不是真的,并不重要,只要有感染力就好了。
之所以文章会火,是因为看完这篇文章后,那些足够广泛的「受众」会有一种很奇妙的「爽」感:
那些没有 C 的人,看了这篇文章后,得到了「安慰」:你看,那些优秀的人也没有 C 嘛! 我虽然没有 C,但也没什么的,说不定正说明我走在了成为 A 的路上呢!
那些拥有 C 的人,看了这篇文章后,有一种恍然大悟的「受教」感:原来,我没有成为 A,是因为我没有放弃 C,不能抛弃世俗的眼光。从今天起,我要不再向往 C,努力成为 A!
然后,那些不是受众的人,看了这篇,肯定也很不爽,一定会骂,无形间又帮助文章宣传了一波。
你看,是不是很完美!
那么,事实真相是什么呢?
事实真相是:
能不能成为 A,和你有没有 C 没有什么关系,或者说关系非常弱。
成为 A 的人,既有拥有 C 的,也有没有 C 的。作者先射箭,后画靶, 把那些没有 C 的疑似 A 取出来,然后拿特例做典型,看起来很有道理,其实毫无意义。
那么,如果要「严谨」一些的话,该怎么做呢?
找出足够大的样本,进行【统计】即可。只要证明:
没有 C 的人,成为 A 的概率,比拥有 C 的人要高。
那你可能会问了,既然可以证伪,为什么别人不去打脸呢?
哈哈,作者可早就算好了:
是否拥有 C 是难以统计的,反驳成本可高得很呢!
A 的标准又是模糊的,即使你给出标准后啪啪啪打脸,作者可能还会再写一篇「爆款文」,叫作:
「庸俗的人认为 A 是 X,但其实 Y 才是真正的 A 。」
|
|